浏览数量:11 作者: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石埠桥分校 发布时间: 2021-10-14 来源:本站
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。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学习党史的重要性。下面请厉老师为我们讲讲党史,听一听那个年代的故事。
最近正在有一部影片叫《柳青》的正在上映。今天就由厉汝江老师来给大家说一些与柳青相关的故事。
柳青(1916年7月2日~1978年6月13日),原名刘蕴华,陕西省吴堡县人。当代著名小说家。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,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52年,柳青完成《铜墙铁壁》后,任《中国青年报》文艺副刊部主编。为了深入生活,他毅然辞别京华的现代都市生活,举家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。他对神禾塬崖畔的一座破寺略做修葺,作为住宅。他身兼长安县县委副书记。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,便于工作和生活,他穿起农民的服装,全家过着农民的清贫生活。
由于他的农民服饰装束,曾几次被省、县机关的门卫视为农民而盘查。往往是碰到认识他的干部,才为他解脱尴尬。
柳青在皇甫村定居14年,如果不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干扰,他很可能终老于斯。
他在这里,以一个社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他以自己农民化而自豪。他屏绝了城市生活的享受,住农家院落,穿农民的衣服,吃农民一样的伙食,以步当车,挎个小篮上集镇打酱油、醋,买食盐,和农民一起排队购物,不认识的人,总把他当作一个农民老汉。
他扎根农村生活,不止个人付出了代价,连全家人也为之付出代价。柳青的妻子马葳曾对《创业史》的责任编辑说:“我们家有两个灶。小灶,专门给柳青的;大灶,我和孩子们的。客人们来了,都和柳青吃小灶……”这位编辑吃完饭到院中散步,无意间走进厨房,看见马葳和孩子们“团团围在一个大锅旁,满满一锅菜粥,没有干粮,也没有炒菜,每人捧着碗,就这么吃着……”这位编辑傻眼了:这就是著名作家柳青的妻儿所吃的伙食!
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问柳青:“你生活这样紧迫,为什么还要将《创业史》的全部稿费,都捐献给皇甫村人民公社呢?一万多元,你留下一部分不好吗?你做得太过分了!”
柳青望着这位编辑,深沉而严肃地说:“我这一生再不想有什么变动,只想在皇甫村生活下去。我在这里,只想做好三件事:一是同基层干部和群众搞好关系;二是写好《创业史》;三是教育好子女。你想想,我身在农村,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,谁都知道我写书,宣传和私有制、私有观念彻底决裂。今天出书了,拿了巨额稿费,全部揣进自己的腰包,改善个人的生活,农民会怎么看呢?他们会说:‘这老汉住在这里写我们,原来也是为他个人发家呀!’如果这样,我还怎么在皇甫村住下去!《创业史》还能写下去吗?”编辑听得心服,但仍激动地说:“你说得对!但是你们生活在农村,除了供应口粮外,吃菜和用具都在自由市场买,费用高于过去好几倍。你也要考虑一下目前你们生活的实际状况呀!”柳青说:“我是从实际出发的,面对这样的现实,我和我的家庭,只能吃苦、节俭,不能向生活在大城市的作家看齐。如果顾虑多端,只图眼前利益,为自己打算,势必影响我今后的生活和写作,将来后果一明显,懊悔不及。我以为凡是从实际出发的事情,即使做的时候,不那么令人愉快,也不得不做;相反的,不从实际出发的后果,可能更不愉快!”
学习他对事业的执着,对党的忠诚,不忘初心的品德;
学习他不怕艰苦,与百姓同呼吸,共命运的情操。
中国共产党的历史,写的是历史,叙的是奋斗,述的是大道,探索的是规律,启示的是当下,烛照的是未来。学习党的历史有用,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。一言以蔽之,党的历史能够给我们提供无穷的智慧、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强大力量。
撰稿:厉汝江
制作:朱雨薇
审核:魏海兵、苏晓辉